小土刀

一个满怀热爱的手艺人。无论是文字还是代码,我都想写点不一样的。

【唯心有物王阳明正传】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最初知道王阳明和心学是在历史课本里,可惜我们的课本在这些最有价值的地方总是浅尝辄止。更进一步的了解来自于《明朝那些事儿》,当时就被王阳明神奇的军事能力震惊了,反倒是对于心学这块没有太多的关注。这本传记正好弥补了这个空缺,虽然对于心学的阐述总感觉有些力道不够。


先来说说这本书的缺点,首先就是语言风格不统一,看得出作者很想诙谐幽默讲历史,所以加入了不少现代元素,不过似乎效果一般,而且到了书的后面,这种写法又消失匿迹了,让人感觉比较突兀;其次是没有一个更加细致的叙述轴,为什么这么说,传记基本都是按照时间轴来写,而对于王阳明来说这样一维的写法肯定是不行的,要我说最起码要三维,这样才能形成立体感嘛;最后就是书中经常插入一些豆腐块段落,不能说毫无关系,但是总感觉生搬硬套,不好不好。

接着来说说优点,史实比较准确,叙述比较清晰,既然是传记,最基本的让读者了解这个人的目的,很好地达到了,更何况读起来并不枯燥,仅此一点,就值得称道。另外就是非常良心地附上了不少经典的文言文名篇,让我们可以直接去感受王阳明,而不是通过作者的转述。作者一开始嘻嘻哈哈,到后来却越来越严肃,境由心生,开始的调侃源于娱乐,后面的专注则是致知。

这里说点题外话,开始看书的一年以来,长期潜伏于Eink版、多看和Lofter,认识了许多嗜书如命的朋友,他们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和感悟,见贤思齐。但是更多的时候,论坛里争论的多是用什么设备看书,某作者的黑白两派剑拔弩张,要不就是书评里弥漫着的那一股股浮躁的气息,除了发泄自己的不满,看不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一味指责别人并不会让你变得更好,反而这只是暴露了你的弱小,见不得别人好,看到缺点就要无限放大,好像自己是圣贤一般。殊不知,真正的学者、读书人、写作者,反而是海纳百川的。他们能看到他人的好,他人的坏,不偏不倚以一种共同进步的方式去看待每一页文字,我想这才是一个合格的读者。

我知道,在这个时代,匆匆忙忙的脚步与忐忑不安的心情容易导致浮躁的心态,但是既然有人可以像溪流般静静在书本中流淌,为什么你要选择成为这样愤世嫉俗一叶障目的懦夫?

好了,回到书中,这里提到了四点心学的特征,我深以为然,与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具备强大抗干扰能力,能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不寂寞。那些不寂寞的人,仔细品,你会发现他们生活非常规律,完全能够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不被外界所打扰,在复杂电磁环境下,有着极强的抗干扰能力。

第二,快速进入角色转变,生活、工作能够截然分开。生活中不谈工作的事情,工作时不带生活情绪。他们用的就是心学思想。 生活和工作如果分不开,将会越来越乱,最后万劫不复,悲壮一生。

第三,不容易被伤心。谁都有惊慌失措的时候。这种“不容易被伤心”重点表现在感情方面,能做到这一点的不多,尤其是年轻人。

第四,永远知道自己要什么,极强的行动力。生活中存在一些看似不正常的人,工作明明干得好好的却突然辞职了,没有任何理由和征兆。或者大排档正在旺季,突然改行摆地摊去了。令人很是费解,不知不觉中,你会猛然发现他在重新选择的行业内居然有所建树,一切来得静悄悄。这样的人就是王阳明所说的“此心不动,随机而动”。他们时刻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一旦有机会奔着自己的目标,勇往直前,不被世俗左右,甚至可以牺牲眼前的利益。

到底什么是知行合一?这里我也没有办法给出答案,不过我找来了《传习录》,相信能在这之中,找到王阳明留给我们最重要的精神遗产。

《明史》赞曰: 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矜其创获,标异儒先,卒为学者讥。守仁尝谓胡世宁少讲学,世宁曰:“某恨公多讲学耳。”桂萼之议虽出于媢忌之私,抑流弊实然,固不能以功多为讳矣。 立功、立言、立德,三真不朽,千古唯一。

评论(3)
热度(19)

© 小土刀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