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刀

一个满怀热爱的手艺人。无论是文字还是代码,我都想写点不一样的。

【洞察者:螳螂】心理悬疑课堂

这一本算是《犯罪心理师2》的前传,John、蓝心洁、老段、李默涵等人第一次登场。相比之下,这本书花了不少篇幅来介绍相关的心理学知识,经常有种从犯案现场闪现到课堂的感觉,不过对于我这种对心理学挺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样也挺好的,既看了故事,又涨了知识,一举两得。


理论混搭故事的劣势在于代入感,因为不停在进行环境的切换,总感觉这一本的故事不够刺激,至于封面说的“深寒体验”我也是没有感觉到,不过这也可能跟讲了两个故事有关,毕竟篇幅少了,自然也就不够细致了。总体来说,这一本的解谜很有意思,倘若看完了犯罪心理师2心中还有不少疑惑的话,不妨看看这本。

最后分享一下书中介绍的相关知识:

人们有一个常见的误区,就是给自杀者打出亲情牌。 亲情牌看似很有道理——是啊,自杀者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他会有父母、亲人、朋友,如果他结婚生育,那么还有子女。一旦他死了,不就等于将这些亲人弃之不顾了吗? 所以,用亲情,特别是用来自于子女的那份亲情感化自杀者,似乎是个行得通的办法。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想象的那么乐观。你无法推测自杀者是不是已经深刻地考虑过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搞不好,那正是她选择自杀的诱因。

学术上对于自杀的分类有很多种,不过以现代危机干预的理论,更倾向于迪尔凯姆的观点。他将自杀分为三种类型:利己性自杀、失范性自杀和利他性自杀。 

  • 利己性自杀,是指自杀的当事人缺乏自己与群体之间的整合观念。套用比较好理解的话说,就是自杀者更关注自己,而忽略了与之有直接关系的家属、同事、朋友等,更不会去在意他应该履行的相应责任。 

  • 利他性自杀则完全相反,作为一种宗教的感知也好,还是作为社会凝聚力的表现也罢,至少在自杀者自己看来,自杀是可以给他人带来好处的。最典型的就是过去日本武士道的剖腹自杀和现代中东极端主义分子的人体炸弹。 

  • 失范性自杀,是感觉生活意义的瓦解和崩溃所致。

十四条自杀管理原则

  1. 不要对求助者进行责备或者说教。(这也包括愤怒的眼神和无奈的表情。) 

  2. 不要批评自杀者或对他的选择、行为提出批评。(无论他的选择和看法是对是错,是否符合你的标准,都请遵守这条原则。自杀是一种自我否定的行为,所以请不要让他雪上加霜。另外,与自杀者交谈,应尽量减少反问句,如“你能不能别这样想?”) 

  3. 不要与其讨论自杀行为的对与错。(理由同上) 

  4. 不要轻易告诉自杀者他的危机已经过去这种话。(临床表现上,自杀未遂者很可能再实施下一次自杀。所以,除非你自信洞察力非凡,否则不要下定论。) 

  5. 不要否定自杀者的求助意念。(不去求助他人,干脆一心想死的自杀者很罕见。所以要关注他表现出来的蛛丝马迹,因为这些都可能是他向你求助的方式。) 

  6. 不要试图挑战令人震惊的结果。(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假如自杀者真的服了药,或站在楼顶,或者举起刀子,别以为你还能泰然处之,请联系必要的急救人员或警方。另外,在不具备专业能力的情况下,也不要以为自己三言两语就能把事情搞定。) 

  7. 不要让自杀者长时间独处,但不要总去观察他、分析他。(自杀者往往很敏感,你的观察基本逃不过他的眼睛,所以,小心地与他相处,不要让他提防着你。)

  8. 在危机阶段,不要诊断、不要分析,也不要解释。(危机阶段是说自杀的实施阶段,这期间,说多余的话是没有意义的。这在文中有了多次描述,不要试图用亲情和社会概念打动他。) 

  9. 不要陷入被动。(自杀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因为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表达着他们的意念,所以别被他牵着鼻子走。) 

  10. 不要操之过急,保持冷静。(与自杀行为相反,自杀的治疗是非常缓慢的过程。你有一肚子话想说,到头来还是要一点点进行。) 

  11. 不要让自杀者保持自杀的秘密。(要不带评价地去谈论自杀本身,而不是让他把这个秘密窝在心底。) 

  12. 不要因为周围的人或事转移注意力。(稍不留神,可能酿成大祸!) 

  13. 不要在其他人中,把自杀者过去或现在的自杀行为描述成光荣的、殉情的、伟大的,更不要将其神化!(自杀存在社会影响,现在媒体的一个宣传误区,就是说殉情说得太多了。) 

  14. 不要忘记追踪记录。(比对自杀者前前后后的言谈举止、情感和情绪。)

情绪跌至谷底(离婚、失恋等等)的康复方法

  1. 好朋友:花些时间与朋友相处,特别是结交一些新朋友,是很重要的事。因为离婚会让你失去家庭,同时也给你机会去结识新朋友。不过要谨记,尽量认识真实和诚恳的人,并且,在离婚后不足一年的时间内,千万别轻易展开新的爱情。 

  2. 寻求帮助:杨洁曾认为,离婚后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自己来。其实没这么简单,她认识到这是自己的迷思,因为她意识到今后没有人值得信赖,没人会保护她,李咏霖都走了,谁还会留下?但是她试着与别人交流此事,并因此发现,和他们沟通这件事本身,也有宣泄作用,而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实在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3. 减轻犹豫不决和紧张情绪:杨洁曾表示,因为犹豫不决,而必须忍受长时间的焦虑和压力。还记得她被大师欺骗以及因此产生的不知所措吗?我本人也害怕犯错,时而踌躇不前,直到一败涂地。后来我发现,很少有错误是完全无法弥补的,事后修正错误,能带来更多安定感和自信度。行动证明,只要尝试去做,而不是停留在空想中,我们还是可以信任自己的,通常结果总是好的。

  4. 书籍、音乐和工作室:对于如杨洁这样长时间没有工作的离婚者来说,这一方法特别有效。书店里有许多帮助心灵成长的作品,唯一需要小心的是,别轻易去翻心理学或精神病学科的专业作品,缺乏指导,很容易误入歧途。也有些人,对音乐很敏感,我就没长着HI-FI的耳朵,不过相信有人能从中受益。工作室就更单纯,还记得你曾经的梦想,还记得你儿时的画作吗?重新来看看,哪怕是玩玩橡皮泥也比成天发呆怨天尤人好得多。 

  5. 发展新的嗜好和娱乐:在老威的生活中钓鱼是一件充斥着无穷乐趣的事儿,就像我喜欢择豆芽。总有些可以培养的新爱好,跳舞、音乐、旅行、登山、骑马,或者去做志愿者,可以让你的价值感得到体现。

  6. 探索原生家庭的问题:这是个人成长最重要的途径。离婚让很多原生家庭的旧模式浮上台面。当我们检视离婚时,也会试着发现自己身上背负着幼年的情感包袱,从中看到许多误会的根源。如果伴侣先和他们的原生家庭做个了断的话,数以万计的离婚是可以避免的。

  7. 关注自己的身体:离婚后,人很容易沉溺于有害身体的恶习中,如抽烟、酗酒。我很庆幸杨洁都没有,不过她睡眠时间变多了,而且比较懒惰。当感情遭遇障碍时,人很容易吃得太多或太少。沮丧可以熄灭我们运动的欲望。所以,定期散步和慢跑,起码洗洗衣服冲冲澡,剪个新发型,买两件新衣服,敷敷面膜,做做护理,这都是对自己积极的改良,能填补空虚的感觉。

具体的方法不止这七种,但它们是适用于大多数人的最有效的方法。说起来简单,其中的某几条,做起来可是不太容易。

好了!这次的心理悬疑课堂到此结束,下课!

评论
热度(1)

© 小土刀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