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刀

一个满怀热爱的手艺人。无论是文字还是代码,我都想写点不一样的。

【一个帝国的生与死】中华文明的拐角

历史的迷人之处在于,你往往能够从中看到未来。这本书以水浒中的人物与故事为索引,以点代面地介绍了中华文明历史上最让我又爱又恨的朝代——宋朝。爱是因为宋朝无疑是中华文明的历史上的巅峰,虽然这样的巅峰非常狭义,但是至少,这是一个最多农民能吃饱饭的朝代。恨是因为国家积贫积弱,从一开始的偏安一隅,到最后被外族灭亡,太多唏嘘与无奈,这也许就是一个帝国的生与死吧。

历史的兴亡,这里不谈,毕竟这不是一本专业的学术论述书籍,而且从一个一个水浒的故事出发,更带有种杂志专栏的感觉,有趣,可是在逻辑性和系统性上面就比较薄弱。书名也许在某种程度上说,起得太大了,但是从这些小事儿中,的确能够看得出由盛转衰,继而灭亡的轨迹,从这个角度看,说是一个帝国的生与死也未尝不可。总体来说,倘若你喜欢水浒,又想知道背后的故事,那么这本书是你一定不能错过的一本,借用罗辑思维的说辞:有种、有趣、有料。

书中涉及的人物不少,基本上北宋有头有脸的人,都出来秀了一把:

  • 登州版“潘金莲”案件。这个故事说的是北宋的刑法制度,而赵匡胤在立国之初,就为他帝国的官员们确立了二字真言——慎刑。因此北宋的死刑制度非常严密复杂,不是一个地方官说砍头就砍头的,而是最终需要最高院和宰相大人同意。我觉得这样一种审判制度,虽然效率比较低下,但是对于个人的尊重和负责,则是最让我感慨与赞叹的。

  • 宋江的黑白人生。宋江也许被《水浒传》乔装打扮得太过分了,咱们的宋押司,一方面是掌握了大量的公共行政资源和权力,一方面则是政治和经济待遇都很差,还要同时承担极大的风险,这样一个黑白两道通吃的人,真的能像水浒中那样吗,我看未必。

  • “北宋第一奸相”蔡京。奸臣之所以能奸得起来,一定有他过人之处。蔡京的所长在于他永远明白自己上级领导(无论是王安石、司马光、赵佶)需要的是什么,并且高效率地贯彻落实领导意图。对于这样一个演艺圈吃货团文坛政坛的耀眼明星,让大家记住的却是“奸”,也许总是要有人背负着骂名,皇帝昏庸还不够,不来几个奸臣不行,蔡京正好被选中,蔡京也正好如此精彩和丰富。

可是我想说的是这三个人:狄青、王安石和李师师。

时代的转折点总是扎眼的,正如宋朝,正如狄青。在这样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狄青的命运,就是北宋武将的命运,武将们的命运,也就是宋朝的命运。而狄青死后,甚至变成了有文无武,被外族灭亡,也有些理所当然了吧。

百无一用是书生,从狄青这里看,那帮附庸风雅吃饱了撑的叨叨咕咕的文人集团,实在是太可恶太可恨。狄青是真正意义上的草根出身,一直留有配军的刺字,明摆着告诉大家,我通过自己的努力从配军做到了枢密使,但是我不会忘记我的出身,我也不愿意变成那些文人。

于是文人们不乐意了,开始了丧心病狂的“莫须有”攻击,所以要说秦桧也是跟他前朝的师父欧阳修学的。狄青在前线拼杀,文人们在后面叨咕,狄青打胜仗,他们叨咕,狄青打败仗,他们叨咕,狄青干什么他们都叨咕,皇帝没办法了,唉狄青你就委屈一下吧。

狄青认输,却不服,他也丢下了一句话: ——“无功而受两镇节麾,无罪而出典外藩。” 话外音只有三个字:不公平。 狄青离开了东京,那个地方不是他的舞台。

要说文人们是奸臣,有点过分,但是“忠臣误国”这个称号是绝对不过分的。请记住这些帝国的文人们:欧阳修、文彦博、韩琦、包拯、司马光、王安石。他们是狄青惨案的打手和帮凶。

然后是不停在变法的王安石,这小子搭配上一生矢志不渝要变法的神宗皇帝赵顼,真是让我一个头两个大。以前的历史课本,给我的印象是王安石超级变变变但是守旧派不答应所以变法失败了。现在我才知道,我特么被骗了这么多年!一个保甲法、一个青苗法,整个帝国成了变法的试验场,最后的结果是这样:

“散青苗之害犹小,坏常平之害犹大。” 应该说,对于整个帝国来说,实施青苗法所获得的利益是小,而对帝国社会链条和道德链条的破坏是大。

暂且不说“青苗法”有多么先进和完备(这大概是唯一的优点),效果非常糟糕是一定的,这和保甲法一到说明了一个问题:不能让不懂的人来折腾懂的人,让一个文人变法军事,找死。

李师师活在最好的时代,同时也是最坏的时代,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在赵佶这里,帝国积蓄的矛盾到达了不可解决的地步:

  1. 前面提到的重文轻武有文无武的基本国策,导致了北宋军事力量疲弱,真是一个能打的都没有(能打的被文人折腾了)

  2. 中后期要改革不彻底,新旧两党之争与政局混乱使得战不彻底、和不死心,随时在战与和之间摇摆,帝国就在这样的折腾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其实要真是拿定主意,也未必拼不过耗不起。

  3. 买来的和平太脆弱。真正的和平从来都不能是买来的,而是国有大将,将有精兵,两方有一个动态的实力均衡。从秦朝开始苦心经营的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防线就此被放弃,国防依靠文人们的军事水平?笑话。

继续说李师师,她可是当时娱乐圈最炙手可热红得发紫的大明星,头牌,领袖人物。一个歌妓能得到皇帝的青睐并成为小三,那是要多么的色艺冠绝!

但是这不重要,我想说的其实是李师师和赵佶。赵佶之于李师师,更多的是依靠而不是爱,可是抛开那些狗血偶像剧灌输的观念,依靠和爱,真的有很大的区别吗?爱究竟又是什么?也许李师师早已获得此生最想要的东西,只是一直没有意识到而已。

最后就用书中的一句话作结:

梁山未必皆好汉,《水浒》其实非宋史。

评论
热度(4)

© 小土刀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