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刀

一个满怀热爱的手艺人。无论是文字还是代码,我都想写点不一样的。

学语言与买东西

机器学习中有一个概念叫做『线性可分』,意思是可以画一条线把把两个不同的类别分开,比方说男左女右排好队,就是线性可分的。不过有的时候大家混在一起乱成一锅粥,完全没有办法找到这么一条线,这时候怎么办呢?也有办法,就是不通过当前的角度来看问题,把问题投射到更高维的空间去,就可能在更高维的空间里找到新的『线性可分』。

之前有个朋友忽然跟我们聊天对话都用英文了,最近发现了原来是他决定要切换到英语模式来练习英文。其实大家可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想法,好像强行不说中文就可以让英文有很大提高似的。最近仔细审视了一下自己学习英语的经历,发现这种做法几乎是毫无意义的。

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没有必要去刻意扭转练习,多和外国人接触就好,强行切换到所谓『语言模式』,是事倍功半,没有多少意义的行为。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切换到对应的『语言模式』才算是有效练习,才能真正提高语言水平。

那么怎么样区分上面提到的『特定情况』呢?我总结了一个简单粗暴的原则:凡是能用肢体语言表达的内容,没必要刻意用英文。不然就好像一直在练习 1+1=2 一样,是没有多少意义的。语言水平的提高,重点在于描述能力的提升。

所谓『描述能力』又可以分为两个度量:粒度和深度。可能这样说比较抽象,我举个例子就清晰。比方说男生眼中可能就只有一种红色,但是女生眼中可能有一百种红色,那么这就是粒度的不同,我们描述一个事物的粒度越细,描述程度就越高,就对应更高的语言水平。深度其实也是粒度的一种表现,比方说描述非常微妙的感觉与情感,或者严密的逻辑思考等。在这样的要求下,很多内容和想法我用中文的话可以做到细粒度有深度,但是用英文就变成粗粒度很朴素。也就是说,我的中文描述能力高,英文描述能力低。如果我想要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就需要刻意练习细粒度有深度的英文表达。

有了这个指导思想,就可以来看对应要怎么做了。细粒度的基础是单词和短语,深度的基础是时态语态语法,类似于砖块与框架,只有两个都准备好了,才能盖大房子。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背单词和钻研语法没多少意义,但是正是这种思考的局限性,限制了自己的英语水平。单纯的词汇量和学究语法的确没有多少意义,也不应该成为主要目的,主要的目的是细粒度有深度的表达,词汇量和语法只是做到这些的基础,不能舍本逐末,而应该以表达为核心,通过刻意练习去提高的自己的词汇量和语法的掌握。懂得单词越多,越能精确描述,粒度越细;语法规则越熟谙,越能通过细微的时态语态表达微妙的情感。

又有一个朋友手机进水了,我就给她推荐买 iPhone,毕竟她一直都在用安卓机,换一个感觉也挺好的,但是她嫌『性价比』太低,最后买了市场上非常火热的千元机。当然,不同的消费观念绝对是没有所谓对错,但是过分强调性价比,其实也像开启英语模式一样,是想当然觉得好,但实际不大好的策略。

我的想法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用太考虑价格,更应该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物品本身对生活的影响。价格的意义其实在付款的瞬间就已经完成了,在这之前唯一需要确定的就是这个东西该不该买,是不是最好的选择。在这个消费主义的时代,我们的生活本身和我们购买的物品会产生极大的相互影响,甚至夸张一点说,我们不仅仅是买一个东西,更是买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品质。而方式态度品质,则最好不要跟『性价比』扯上关系。

有的人就会说了,性价比高物廉价美有什么不好呢?有不好,而且是从根上就错了。如果看过《金钱不能买什么》,可能现在聪明的同学就意识到问题所在了。问题的关键在于,当我们用性价比去看待一个东西的时候,就是把这个东西看成是了某种可以交换的商品,可是生活方式生活品质生活态度不应该是商品,而应该是内在的具象化。一辈子为了得到最大收益熙来攘往,是不是少了些对自我,对生活的尊重?

于是无论是学语言还是买东西,如果从更高更长远的角度来看,都会得出和想当然完全不同的结论,年轻人应该努力去更高的地方看得更远,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管是什么事情,如果能从粒度和深度上细细考量,就会有不一样的答案。


评论(6)
热度(13)

© 小土刀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