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刀

一个满怀热爱的手艺人。无论是文字还是代码,我都想写点不一样的。

【我的老师沈从文】热爱生活

提起沈从文,说来惭愧,我并没有读过太多他的作品。但是他和他的《边城》我却是知道的,虽然没有去过他的家乡凤凰,依然会不由自主地把边城和凤凰联系起来。从汪曾祺的笔下了解沈从文,想来也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这里并没有打算像文学欣赏一样去剖析沈从文的字句辞藻,反而更想聊聊从汪曾祺的文字中窥见的沈从文,我觉得这是更打动我的地方。

沈先生的讲课可以说是毫无系统,——因为就学生的文章来谈问题,也很难有系统,大都是随意而谈,声音不大,也不好懂。不好懂,是因为他的湘西口音一直未变,——他能听懂很多地方的方言,也能学说得很像,可是自己讲话仍然是一口凤凰话;也因为他的讲话内容不好捉摸。沈先生是个思想很流动跳跃的人,常常是才说东,忽而又说西。甚至他写文章时也是这样,有时真会离题万里,不知说到哪里去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管不住手里的笔”。

沈先生是那种“用手来思索”的人。他用笔写下的东西比用口讲出的要清楚得多,也深刻得多。使学生受惠的,不是他的讲话,而是他在学生的文章后面所写的评语。沈先生对学生的文章也改的,但改得不多,但是评语却写得很长,有时会比本文还长。

虽然说着沈先生毫无系统的讲课,但是我现在深深地觉得,这种像水一般恣意流淌的讲课方式,对于人文学科反而是更加好的,因为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而讲究的是思维的灵动跳脱,用条条框框教育出来的孩子难以跳出条条框框。

沈先生是我见到的一个少有的勤奋的人。他对闲散是几乎不能容忍的。

不论是哪个系的学生都对文学有兴趣,都看文学书,有很多理工科同学能写很漂亮的文章,这大概可算是西南联大的一种学风。这种学风,我以为今天应该大力地提倡。

以文风著名的作家,没有一个是不勤奋的,没有一个是不广泛涉猎的,没有一个是不勤加练习的。我觉得现在我们的学生问题就在于太被自己的专业所限定了,只去看那些看起来当下就有用的书。于是文科生缺乏基本的科学常识,理科生缺乏基本的文学素养。原本应当健全的心智,却被人为分成了若干类。什么时候才能重新恢复这样的学风?

沈先生对曾经帮助过他的前辈是念念不忘的,如林宰平先生、杨今甫(振声)先生、徐志摩。

沈先生对于后进的帮助是不遗余力的。他曾自己出资给初露头角的青年诗人印过诗集。曹禺的《雷雨》发表后,是沈先生建议《大公报》给他发一笔奖金的。

沈先生待人,有一显著特点,是平等。这种平等,不是政治信念,也不是宗教教条,而是由于对人的尊重而产生的一种极其自然的生活的风格

大师往往都有一个特点,接受了他人的帮助,永志不忘,也从不吝惜精力去帮助后辈,更重要的是,他们并不会因为自己的名声在外而显得趾高气扬,反而是更加的平等与尊重。所以看一个人的境界,往往能够从他的待人处事中觅得蛛丝马迹。一个人若是能够平等地与任何人相处,那么他想必是一个很有素养的人。

沈从文热爱家乡,五百里长的沅水两岸的山山水水在他的笔下是那样秀美鲜明,使人难忘。 他爱家乡人,他爱各种善良真实的人,他从审美的角度看家乡人,并不用世俗的道德观念对他们苛求责备。他说他对农民和士兵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他写水边的妓女,写多情的水手。他特别擅长写天真、美丽、聪明、纯洁的农村少女,创造了一系列农村少女的形象:三三、翠翠、天天、萧萧……

回过头来想想为什么沈先生笔下的人物,都充盈着生命的力量,一定是因为他本人对于家乡、对于生活、对于人的那种热爱吧。文字只有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他人;而热爱想必也是只有流遍全身才能满溢出来吧。

也许我应该更加平等包容去接受一切,去热爱生活,去感受那些善良与真实。想要写出好的文字,最重要的并不是技巧,而是爱。

评论(2)
热度(10)

© 小土刀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