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刀

一个满怀热爱的手艺人。无论是文字还是代码,我都想写点不一样的。

【36氪(2013.2)】观察

前一篇日志刚说了科技带来的副作用,这一期的卷首语就说的是这个话题,看,标题“慢生活,才是生活”不就是在说,我们在用生活来换取快节奏么。所以这一篇得以更加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开始吧。

前几个月看到过和菜头的话,没想到这么快我也有了这样的症状:

我想,这是几年来微博训练的结果。微博要求一个人迅速在各种信息之间跳转,不要在任意一条信息上停留过多时间。又要求一个人尽可能快地消费一条信息,迅速咬住它,吸干其中的汁液,然后一口吐掉。最后,对于那些在微博上原创内容的人来说,微博要求你能在海量的信息碎片中做快速筛选,然后在两个原本没有关联的碎片中建立联系,并且把这种联系以巧妙漂亮的手法表达出来,于是可以赢得观众的欢呼和掌声。无需知道“为什么”,只需要不断判断“是什么”,然后把一系列“是什么”组合起来。所以,哪怕是最简单的逻辑也都被抛弃了。我在微博上呆的时间足够长,因此受到的影响也就足够重。

我的解决办法就是,花更多的时间在阅读书籍上,更多的独立思考,更多的写作,来恢复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生活,而不是随波逐流。同样是和菜头的话,我觉得说的很有道理,因此再贴一段,然后再开始本期的观察。

 

相比之下,读书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模式。深度阅读需要你能够持续专注在书页上,集中全部精力,因为你在阅读的同时必须进行思考。需要一个人可以持续不断地阅读数万字,然后稍微停顿一下,整理思绪,完善脑海中关于这本书的架构,一点点形成整体印象。尤其是对于阅读量足够的人来说,阅读的过程里他会不断抽取脑海里的关联书籍进行分析和对比,读一本书相当是在同时翻阅十数本书籍。这种过程对于专注之力的要求极高,因为一旦思考被打断,就很难回到之前建立起来的阅读氛围之中,彻底从原书的意境中退出。

  整个阅读的过程漫长而连续,伴随着静默和沉思。这一点和微博完全不同,微博是那种老师说一句,你就立即举手大喊“我知道!我知道!”的迅速反应。这不单是个习惯问题,它根本性地改变了思考的模式。形式即内容,载体决定内容,这在微博上体现得非常明显。微博是无需做思考的地方,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最恰当的反应才是最重要的,反应胜过一切,表态高于一切。通过微博的驯化,一个人很可能连大脑皮质的生理结构都已经发生了改变。针对热点编段子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所有的段子都不提供新鲜的想法,它们只是同义反复,试图各自对同一事物重新进行一次复述或者定义,从而一次次强化和放大了事物本身。所以,它是口渴时给予的盐。

———————左对齐的分隔线———————

一个我很在意的领域是在线教育,我不止一次收到过用户的来信,说他们看了我做的应用,也开始对做应用感兴趣,也想拥有自己的应用,但是不知道如何开始,我想这时候,就是在线课程能够发挥作用的时候了。仅仅是从最简单的方面来想,一旦做好,就是双赢三赢多赢的局面,我想在今年的时候也在这上面做一些探索,不过现在还没想好要怎么做就是了,面对诱惑更多的网络,如何才能让课堂上都很难完全集中的我,能真正高效率学习呢?

另外一个是移动医疗,互联网和移动设备是降低这个门槛的最好工具,但是我一没有相关知识,二对此兴趣也不大,所以今年估计不会接触。但是随着社会老龄化日益明显,医疗和养老必定是一个有着巨大发挥空间的领域。

还值得一提的是O2O,之前本来要进一个创业公司搞这个,不过因为各种事项耽误了。当初连O2O是什么都不懂,但是我的mentor已经对此表示了不看好,我现在也觉得确实时机未到,所以今年依然也不会碰这个方面。

这一期最后讲了人和机器,机械公敌真的会出现么?我觉得是会的,但是至少还比较遥远,不过总是有一条线,希望能够明确下来,人和机械井水不犯河水,各自做好彼此的工作,活好自己的生活。

评论

© 小土刀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