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刀

一个满怀热爱的手艺人。无论是文字还是代码,我都想写点不一样的。

【与死亡言和】射天狼

死亡也许是人类填饱肚子之后最先思考的东西了,毕竟能和生命的诞生相提并论的,就只有生命的消亡了。从人固有一死到 to be or not to be,我们可以发现,对待死亡这件事儿上,我们的祖先,因为地域的不同,似乎天然就有了不同的理解,于是这也成了这本书的主题。


雄伟的金字塔和神秘的木乃伊,代表着古埃及人对死亡的理解:不关心生前的居所,惟有陵墓,才是他们永久的住所。可是奇怪的是,制作木乃伊却是为了复活,真是以死向生了。很久很久之后遥远的东方同样有一个名为嬴政的人,为自己兴建的陵墓至今未能被后人发掘完成,而已经出土的,足矣震惊世界。

人生自古谁无死,粉骨碎身浑不怕,赢得生前身后名,留取丹心照汗青。在中国,对死亡的理解,可以从儒家道家,孔子老子身上得到清晰的体现。儒家不追求来世、永生,儒家追求不朽。重要的问题不在死或不死,而是以什么名义死。而道家则认为,人如果不在乎生,反倒能全其生。生贵乎自然,贵乎与道同体。人如果改变了道原初的面貌,则无异于加速死亡。安时处顺、自然无为、清虚自守、全生避害,成为道家的人生观和幸福观。以对死亡的态度而论,柔与刚,儒家属刚;智与勇,儒家属勇。此为华夏文化之一翼,另一翼无疑是为道家。

当我们把视角转到欧洲,就会发现对死亡的厌恶,自希腊罗马时代开始,逐渐演变成为西方世界的传统心理。怕死,然而好斗;珍视生命,却并不设计彼岸;爱美,却可能作恶。希腊人也许是世界上最具创造力的民族,同时也是最早意识到人性恶的民族。

宗教对于死亡同样有各自不同的理解,我只对佛教禅宗稍有涉猎,但佛教之于生死事,“了生死”和“入涅槃”怕是不会错的。禅宗属于佛教的一支,说的是“顿悟”,也以此帮助普通从繁琐冗长的修持中跳脱出来: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对于禅宗来说,人生固然也有生老病死之苦,但若不以此为苦,则苦无所生,苦海也就与极乐世界无差别,要有平常心。平常心即超越生死之道心。

自上古以来,中国人安葬死者,多头朝西北,以此表明人死后魂归西北方向。归西北方即是归祖先之地。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评论(3)
热度(19)

© 小土刀 | Powered by LOFTER